白鹤时鸣 | 科学收心需要静待花开的从容
2025-02-17 16:44:23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雷舸责任编辑:
新学期开启,无数家庭正经历着相似的场景:家长焦虑地调整作息表,孩子还未走出假期的放松状态,教师急切地实施着收心计划。这场看似寻常的“开学冲刺”,实则是现代教育焦虑的集中投射。若用军事化管理、高压政策驱赶“假期综合征”,就忽视了教育最本质的规律——生命成长需要静待花开的从容,科学收心亦然。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其自我调节能力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强制性的作息突变、高压式的学习任务,可能引发杏仁核过度激活,导致情绪对抗。权威机构调查显示,采用渐进式调整策略的家庭,学生开学后的学习效能提升27%,而强制收心群体出现厌学情绪的比例高达43%。由此可见:教育节奏必须遵循生物规律,而非人为意志。
科学收心的本质是创造过渡性心理空间。涪陵城区实验小学在新学期精心打造了趣味运动空间,攀爬网、蹦床、鞍马、攀岩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报到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设施的体验中,校园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样的安排给了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有助于孩子摆脱对新学期的焦虑。
心态的调适相较于行为的矫正,具有更为深远和根本的意义。涪陵象元学校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导主任、心理咨询师李南透露,新学期伊始,学校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旨在缓解开学焦虑、重塑积极心态的迎新活动,巧妙地融入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孩子们收到了满载祝福的水果、零食和红包,在欢声笑语中放松心情,减少焦虑,精神状态明显变得积极开朗。这印证了发展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当教育者以共情姿态理解假期生活的情感价值时,学生才能自然完成心理场域的转换。
教育更像“农业”而非“工业”,每个生命都有其内在的生长节律。真正的收心不是对假期的否定,而是对成长连续性的确认。当我们摒弃“收心即收束”的陈旧观念,转而以科学方法构建成长缓冲区,用同理心搭建心灵过渡带,开学季就能成为自然生长的美好起点。这需要教育者具备园丁的智慧——既懂得适时修剪,更懂得静待花开。
(浮生)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