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圃春风|涪州荔枝发展简史

2023-07-31 10:52:50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雷舸 欧影

《涪陵辞典》载:“涪陵荔枝,秦汉至唐代,涪境皆产荔枝,以城西荔枝园所产最为著名,公元742至755年(唐天宝年间)曾为贡品。苏轼《荔枝叹》:‘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到宋代时已衰败,明万历年间,最后一株唐荔被伐。清末复有少量栽培。1987年普查时,在永安(今涪陵区珍溪镇境内)、北拱(今涪陵区龙桥街道境内)尚存清末种植的百年老荔枝树3株。1984年以来,先后从合江、广东等地引进荔枝苗木和育苗嫁接办法,在长江两岸河谷地带种植,现存活保留下来的有数百株,其中龙桥镇(今涪陵区龙桥街道)沙溪沟有成片种植。”

《涪陵市志》(1995年版):“果树,有100多个品种。柑、橘、龙眼、香蕉、荔枝等主要分布于沿江地区。”《涪陵市果树品种名录》:“无患子科荔枝:妃子笑、三月红、糯米糍、本地荔枝。”“荔枝:唐代,城西所产荔枝园在唐天宝(公元742至755年)时曾为贡品,因贵妃杨玉环喜爱,故又名妃子园。宋代以后衰败。明万历年间,最后一株唐荔被伐。清末复有栽培,量很少。1981年普查时,只有永安(今涪陵区珍溪镇境内)和北拱(今涪陵区龙桥街道境内)两公社尚存约100余年的老荔枝树3株。为恢复传统名果,1962年,曾从合江引进荔枝苗3.5万株,栽于荔枝和三合两公社,但未成功。1984年以来,先后从合江、广东等地引进荔枝苗木和育苗嫁接等办法,在长江两岸河谷地带种植,现存活保留下来的有数百株,其中龙桥镇(今涪陵区龙桥街道)沙溪沟有成片种植。”

《重庆市涪陵区志(1986~2007)》:“荔枝。1950年涪陵县有10多株,至1988年仅余3株,其中河岸乡(现百胜镇)八卦村5组有2株,树龄100年左右,1978年前每年共产果250~300千克,以后结果很少。北拱乡(现属龙桥街道)黄桷村有1株,树龄50多年,1974年前每年产果100多千克,1974年后无产量。1985年从合川引进大红袍荔枝,2000年北拱农场尚存20株,因管理不善,虽偶有结果,但产量低。2001年,从四川省合江县引进妃子笑、降沙兰、砣提、楠木叶、糯米糍、桂味6个品种,对其中11株进行高换,已开始结果。是年,南沱镇睦和村从合江引种上述品种荔枝苗3000株,建园4.7公顷,至2007年有少数单株开始结果。”“《2005年涪陵区果树品种名录》:无患子科-荔枝属-荔枝:本地荔枝、大红袍、妃子笑、糯米糍、楠木叶、降沙兰、砣提、桂味。”

涪陵荔枝 黄河 摄.jpg

涪陵荔枝 黄河 摄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资料显示:2001年,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从四川合江引进了7个荔枝品种,种植面积200余亩,2006年开始试花结果。涪陵区果品业务部门从中筛选出“桂味”“妃子笑”两个相对较适应涪陵地理气候条件、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荔枝品种。2017年春,南沱镇睦和村又引进了“红绣球”“带绿”等品种进行了高接换种,2018年开始结果。2019年选送的红绣球获全国荔枝评比三等奖。截至2021年底,涪陵区荔枝种植1700亩,年平均产量600余吨,年产值600万元以上。

2018年4月11日,重庆市政府专题工作会议形成了《关于加快脆李、脐橙、龙眼荔枝三大水果产业发展的纪要》。2018年8月,原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现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印发了《脆李、脐橙、龙眼荔枝三大水果产业发展方案》。原涪陵区农委(现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区果品业务部门为推进龙眼荔枝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整合资源,打造市内龙眼荔枝科技高地,长江师范学院发挥技术研究优势,成立了“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龙眼荔枝产业体系在长江师范学院设立重庆工作站;建立了标准化品种资源圃50亩,引进龙眼新品种11个、荔枝新品种8个;举办了2019年全国龙眼荔枝产业大会;多次邀请知名专家举办技术培训。南沱坝当中合作社于2020年春新发展荔枝标准化规范示范园300亩。2021年引入重庆市涪陵区泽广移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1500余万元在南沱镇睦和村坪西坝岛实施古龙眼保护、建成龙眼荔枝高标准宜机化示范园400亩;拟建龙眼荔枝采穗圃及龙眼荔枝科普馆。

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荔枝丰收 黄河 摄.jpg

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荔枝丰收 黄河 摄

如今,涪州荔枝旧貌换新颜,正展示其独特魅力,再现其昔日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效益。为促进荔枝产业健康稳健发展,涪陵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将继续着力在“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提高品质”“加强宣传,创建品牌”“健全经营主体的管理,提高组织化生产程度”“加大投资力度”等方面下狠功夫,更好地服务于荔枝产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好地惠及人民大众。

汪树权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请输入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