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望州关上

2023-09-18 09:10:02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雷舸

穿过茂密的树林,登上689米的望州关,拥有千年古韵的涪陵城便在山脚下平静地展开。山峦间林木茂密葱郁,长乌两江似玉带环绕,轻绕楼宇间的薄雾让涪陵城如海市蜃楼再现。

站在望州关上举目四望,祈天下雨的雨台山,禅音萦绕的聚云山,因易理起源引无数文人挥毫泼墨的北山,茶马古道通黔綦的望州山,山山环绕,为涪陵遮风挡雨;依城而建的靖远关,紧锁乌江口的黔江关,以临江石壁为关隘的龟龙关,临江而建的鹅颈关,“高耸入云,关锁其颠,俯瞰州城”的望州关,关关相望,细心地呵护着怀中的涪陵城。此时才真正感受到清代诗人对望州关所书“一山高并两峰连,关上云开望远天。百雉金城居重地,双江玉带锁长川。高低楼阁烟波上,远近村墟草树前”的美景。而望州关则因“前襟两江,后控靖远,连四边要塞,慎固封守,固东川一大关键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古涪州五关之首,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圣安本纪》和《蜀碧》记载中,距今已379年的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六月,张献忠曾率军在望州关大败明军参将曾英。此后,清时的翼王石达开,民国期间的军阀杨森、郭汝栋等均在此进行过激战。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打败了驻扎在此处的国民党军队,为解放涪陵城扫清了最后障碍。也许这就是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望州关内寨墙下玩耍,时常会挖出一些锈迹斑斑的子弹壳和钢盔的原因吧。

望州关是由一个主寨门、两个小寨门及长石砌成的石墙环围而成,占地约3000平方米。主寨门朝西北方向,隘口直指涪陵城,而两个小寨门分居东南和西南,呈三角之势围合于望州山顶。一条青石板路从涪陵城直达望州关,这是古涪州到南川、綦江的必经之路。那石板路上深深的凹印,承载着百年茶马古道的风雨。可惜因为城市公园的建设,那带有记忆的青石路已被现代的砂石步梯所掩盖,再难探寻它埋在岁月里的记忆。

而望州关的主寨门额上有清代书法家、涪陵人石彦恬书写的“壁垒一新”,左下方题刻为“石彦恬题”,右下方题刻为“咸丰十年庚申岁九月上浣日吉旦”。西南角小寨门门额上则镌刻着“层峦耸翠”四字,东南角的小寨门却因风雨侵蚀没有留下任何的字迹,只余爬满藤蔓的城墙在诉说曾经的风雨。

站在望州关上,轻轻地抚摸寨门那黄色的已渐渐风化的石墙,粗糙的沙粒在掌心摩挲,仿佛在诉说被遗忘的委屈。轻轻地勾勒寨门里的石洞、石臼,仿佛又听见那斑驳、厚重的木门,在山风中“吱嘎,吱嘎”地摇动着,像一位蹒跚老者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站在望州关上,屹立于望州关南山之巅的望州阁与北山的观澜阁隔江呼应,于是诗人“两水两岸同观澜,一关一阁尽望州”的佳句便与阁上因风而起的祈福铃声,清脆地响彻在望州山的每个角落。随着夜幕降临,望州阁上的灯光像“伊川留处烛明点易洞”的烛光,“山谷去时墨香望州关”的墨香浸润、滋养着千年的涪州城,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站在望州关上,凭栏远眺,烟波浩渺中,万顷翠绿里,两江环绕下,曾经的五关,如今的新城尽收眼底。春绿,夏风,秋叶,冬雪;长江的浩荡,乌江的清澈;翠列松屏,鸟鸣虫吟;鳞次栉比的楼宇,绵延不绝的山峦,无不彰显出千年涪州的勃勃生机。于是文豪们“登高养俊贤,入尘涤凡心”“一城崛起五关逶迤,双江奔流千帆竞发”“两千载古城太平有象,百万顷山川福缘无边”的情感得已在此喷薄而出;于是“盛世不须重击柝,抚绥多仗邑侯贤”的涪陵穿过轻云薄雨变得越来越清晰;于是“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两岸三地在朝阳下散发出了神奇的魅力。

杨玲红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请输入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