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上的芭蕉阡

2023-11-13 09:51:19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雷舸

多年前,有好友告诉我,在涪陵区武陵山大裂谷的大山深处,有一处高达100多米的刀削斧劈般的绝壁。绝壁中间,有个上千平方米的石岩洞,当地人称它叫芭蕉阡。谁也没想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就在这个环境极为恶劣的绝壁下的石岩阡里,曾住有8户人家,共50多人。他们在岩阡旁开垦土地,靠岩阡渗出的地下水生活,过着刀耕火种的大家生活。更让人称奇的是,在这个芭蕉阡内出生的几个孩子中,有两个特别优秀——一个成为了大学生,一个成了部队的少校。

那是2015年端午节,在武陵山乡当地人小王陪同下,我们颤颤抖抖地爬过绝壁,进入了芭蕉阡,感受到了什么是传奇,什么是神秘,什么是不可思议……

在乌江流域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要数涪陵武陵山大裂谷的角邦寨最险峻,而就连一般的当地年轻人,也并不知道与角邦寨遥遥相望的悬崖绝壁上,还有一个叫芭蕉阡的地方,而且曾经还生活过一大群人,如果不是亲历其境,很难想像芭蕉阡的神秘与神奇。

其实,芭蕉阡是一个天然的、巨型的神秘岩洞,原来在武隆区羊角境内,后来行政区划调整,芭蕉阡所在的这一大片悬崖绝壁被划归涪陵,隶属现涪陵区武陵山乡石夹沟村4组,就在武陵山大裂谷景区附近。

芭蕉阡四面都是绝壁悬崖,通往外界的路只有一条,这条路只是芭蕉阡左侧绝壁上一道100多米的裂缝。裂缝中长着草和树枝,人们可随这条裂缝进入芭蕉阡。

随行的小王说,他听村上的老人讲过,新中国成立前的二三十年里,村上躲地主老财债务的、躲土匪的、因天灾人祸没房子住的人,无奈之下只能踩着这条石缝,爬到芭蕉阡居住,过着极为艰难困苦、与世隔绝的生活。

最先逃到芭蕉阡定居的是一位姓张的村民,他为躲避抓壮丁,偷偷来到这里躲藏。后来,相继又有几家无家可归的人搬到芭蕉阡。芭蕉阡里有常年不干的天然渗水,他们还在岩洞外右下方开垦了坡地栽种玉米、红苕、洋芋……芭蕉阡成为当地穷苦人躲债逃难的去处。

人的生命力往往是脆弱的,而芭蕉阡内的生命却异常顽强。小王介绍,1959年初春,当时的武隆羊角的枪支不慎被盗,当地政府便枪毙了管枪的人。这位管枪的人有个刚结婚的兄弟姓王,他怕受到牵连,连夜和妻子背着一口锅和一床棉絮,悄悄摸进了芭蕉阡。第二年初春,这对年轻人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我。”

从小生长在芭蕉阡的小王小时候连米都没见过,他是喝玉米粥长大的。他不知道外面的天地,也没见过其他人。一直到1966年,当时芭蕉阡从武隆羊角划归到涪陵县(现武陵山乡),乡政府听说芭蕉阡岩洞里还有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便派人去查看。这一看,让他们惊叹不已:居然还真有人居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后来,武陵山乡政府为芭蕉阡的住民建了房子,终于将岩洞里的8户村民迁移了出来。小王那时已满6岁,与父母一起从芭蕉阡搬到了石夹沟2组,告别了刀耕火种的生活,他们一家如获新生。

小王指着芭蕉阡里一些垮塌的设施介绍道:“这是我家的厨房,这是厕所,这是红苕坑,我家的床当时就安在这里,我们吃的就是这股天然浸水。人死后就埋在岩口,你看嘛,这里还有10多座坟。”

从芭蕉阡出来后,小王顿时觉得世界好大好大,他发誓要努力学习,最后他成为当地第一位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如今,他在重庆工作,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小王每次回老家,都要去芭蕉阡看看,毕竟他是在那里出生的,有感情。每次回芭蕉阡,他总会回忆起孩提时的那些趣事……

“你莫小看那个岩洞,那个岩洞出人才哟,除了大学生,还出了一个少校军官,现在在河南武警某部……”当地一位姓张的农民大哥说。

这位少校军官比小王大6岁,也出生在芭蕉阡。他12岁时,第一次随父母到洞外的武隆羊角赶场。回来的路上,看到人们在修白涛至白马的公路,他渴望走出大山深处,执意留了下来,专门负责放炮,条件是只管饭不管工资。别看他年纪小,爆破技术却学得很快,几年下来,已掌握了一套熟练的爆破技术,被正在修816工程的某部队首长看上了。经这位首长举荐,16岁的他穿上军装,当了一名爆破兵,后随部队去了外地。

从那时开始,这位少校每次回来探亲,都要约上当年在芭蕉阡一起长大的伙伴去一趟芭蕉阡,看着那些隐藏在岩阡中的断壁残墙。他总是感慨道:“一般人不会想到,这样恶劣的环境,当年还有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里生活,真是难以想象。”

小王说:“正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吃了不少苦,所以才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好处。在我看来,小时候能生长在芭蕉阡,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自从目睹和感受到了芭蕉阡后,我再也无法将其从我记忆中抹去。

最近,听说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准备投入经费,打造芭蕉阡这个景点,我的心一阵激动,期盼着这个景点早日建成。(冉启蕾)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请输入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