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山的热菜
2023-12-18 09:16:50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何芳责任编辑:
母亲回来了,白马山的热菜也回来了。
前几天,在武隆白马山乡下的母亲说要回主城区来看看她心心念念的孩子们。接到电话,我十分欣喜,挂电话前,还特别叮嘱她老人家返城的时候,别忘了从白马山老家带一把本地的热菜回来。
热菜,从生物学上讲,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和白菜同宗同源,外形与白菜也没有多少明显区别。只是热菜的叶柄更细长,叶脉上多了许多糙手的刺毛。低海拔地区是不生长热菜的,热菜最喜高山,土地越贫瘠,条件越艰苦,热菜反而长得越好。
在白马山,这种形似白菜的绿叶蔬菜,生之于夏,本地人便称之为“热菜”。其实,也可以这样简单理解:热菜就是热天生长的白菜。
回想小时候,到了六七月份,老家的高秆玉米霸占了山村的向阳地,抢走了阳光雨露,绿叶蔬菜变得稀少起来,但长得最旺实、最打眼的,就是本地随处贱生的热菜。无论是贫瘠荒芜的山坡上,还是阴翳憋屈的玉米秆脚下,老乡随手播撒,热菜就能随处生长,不需肥田沃土,不用拔草施肥。自留热菜的陈年老种,只要沾一抔薄土,只需一缕阳光,便能见缝插针地生长起来,直至根粗叶茂,成为田间地头的一道绿色风景线。
白马山的热菜,就像低调朴实、勤劳勇敢的白马山农民一样,隐忍艰难困苦,挑战干旱酷暑,内心充满阳光,细硬的叶柄支撑出宽阔的胸襟,剔透的刺毛放射出不屈的光芒,甘愿为农家的餐桌赴汤蹈火,在火热的夏季里迎风高歌。
白马山热菜,少了些白菜的爽口,反而还有一些涩涩的味道,但都难不住心灵手巧的母亲。清晨,母亲一头钻进茂密的玉米林,找来一捆沾满晶莹露珠的热菜。她先用沸腾的开水猛烫至半熟,凉水漂洗后切成碎末。经过母亲长满老茧双手的一番操作,绿油油的热菜变得更加色泽鲜亮,涩味也消除殆尽,迎来了清新的生命华章。
接着,母亲挑选了以粉、面、香著称的高山马尔科洋芋,切成三四厘米见方的小块,煮熟沥干备用。母亲将腊猪肉丁均匀翻炒逼出咸香,加入几颗生姜爆出香味,再将洋芋下锅炒成雪白、喷香的洋芋泥,加水,烧开。随后,母亲小心翼翼地撒下青翠碧绿的热菜碎末。木柴火苗“呼呼”地舔着锅底,腊肉特有的酚类物质和挥发性脂肪酸、生姜的姜辣素、洋芋泥中最接近动物蛋白的优秀蛋白质、热菜的维生素一起在锅中翻云覆雨、融合升华。几粒食盐增味,少许葱花点缀,一盆清香四溢的热菜洋芋汤起锅装盆,大功告成。
就是这样一道简陋的汤菜,母亲让一家人填饱了肚子,将我们几兄妹养大成人,也是这普普通通的热菜,陪伴着乡亲们一起度过了那些缺粮少菜的艰难岁月。
寒来暑往,岁月变迁。白马山的乡亲们早已摆脱了贫困与落后,热菜也完成了村民填肚充饥的历史使命,却大显清香解暑的农家风味。在白马山农家乐的菜单上,热菜洋芋汤成了旅游避暑客人的必点美食。
现在,重庆主城区的菜市场,也买不到这种貌不惊人的热菜了,我也少有机会吃到这种“母亲版”的热菜洋芋汤了,但家乡味道的记忆,还是那么鲜、那么美、那么真。
(王东)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