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文化概述

2023-12-18 09:17:53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何芳

传承巴渝文脉,弘扬优秀文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宣传涪陵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涪陵文化发展与繁荣,为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涪陵新篇章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今起,《巴渝都市报》“白鹤梁”副刊开设“文化涪陵”专栏,敬请关注!

涪陵文化概述

站在两江福地,翻开涪陵文化厚重的书页,不仅能看到它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色、深远的影响,还能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情怀、开放兼容的气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既包括精神文化的灿烂之花,也包括物质文化的丰硕之果。

五千多年来,在神奇涪陵这一方广袤富饶的文化热土上,创造了枳(今涪陵)文化、涪州文化两大地域文化,书写了濮文化、巴文化、汉文化三大民族文化,积淀了四大传统、五大特色、六大民俗、七大名人、八大精神、九大物质文化以及十大文物名胜。

在枳巴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这四大传统文化中,神秘灿烂的枳巴文化是涪陵文化的摇篮。它在濮人所创枳文化的基础上,因巴人立国于枳而兴盛。它是枳文化与巴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晶,既在巴国故都灿烂绽放,又在巴王陵墓闪闪发光;既在编钟等青铜器上光彩四溢,又在巴歌巴舞中摇曳多姿。它是涪陵文化的源头活水,不仅确立了涪陵区域中心的地位,还为涪陵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世界一绝的白鹤梁题刻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宝库。白鹤梁是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中一道长约1600米、均宽15米的天然石梁,因北魏尔朱真人在此乘鹤仙去而得名。现存文字165段,石鱼18尾,观音、仕女图共2尊,白鹤1只。它记录了从唐代至今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长江历史枯水资料,被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它闪亮的科技之光,赋予它宝贵的精髓。其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观测方法,以及“石鱼出水兆丰年”规律,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它激荡的各种思潮,给予它鲜活的灵魂。其阴阳、天命、道教观波光粼粼,民本和天人合一思想光彩照人。它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它丰满的血肉。每逢水枯石鱼现,“行商往来停舟觑,节使巡回驻马镌”。它素有“水下碑林”之美誉,1200多年间,多达727名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等在此题诗题记,怀古颂今,尤以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它精美的书画镌刻,成为它靓丽的点缀。为它所建的“水下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它的石鱼水文、人文集萃、千秋翰墨、镌刻生辉四大文化内涵和科技文化、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四大文化价值,以及科技史、人文史、艺术史和旅游史四大文化定位无不令人深受震撼。如今,这条绝世美人鱼正朝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畅游。

博大精深的易理文化是涪陵精神文化的旗帜。它由易学、理学和“涪学”三部分组成。易学早在枳巴时代已经产生,理学起源于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于绍圣四年(1097年)谪涪讲学注《易》。他不仅在此完成了代表作《伊川程氏易传》的写作,还培养了大批理学传人。而涪陵理学家谯定开创涪陵学派,对“程学”潜心研究与推广,又促进了涪陵易理文化的兴盛。

易理文化显著特点有:一是内涵丰富。不仅包括易学、理学和涪学,还延伸出北岩书院、名人、石刻、建筑、旅游等众多分支文化。二是精神强大。其探讨易理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传授易理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易理文化所蕴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涪陵学派所倡导的“庄敬日强”的敬业精神以及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等,极大丰富了涪陵精神文化宝库。三是意义重大。促进了涪陵学院的兴旺,学风的兴盛,教育的昌盛,学派的创立以及众多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结和弘扬。四是史迹辉煌。留下了点易洞、钩深堂等大量史迹而光耀千秋。

名扬天下的榨菜文化是物质与精神文化高度融合的典范。清光绪24年(1898年),邱寿安在邱家大院开设作坊,发明榨菜并向外销售,从而成就一大产业,赢得众多美名。1995年,涪陵被誉为“中国榨菜之乡”。它已形成了庞大的文化体系,生发出历史、企业、品牌、饮食、民俗、种植等众多文化系列,并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发达的文化体系,鲜明的文化特色,独特的文化价值,响亮的文化名片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了涪陵当代影响最大的主流文化。

如果把涪陵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枳巴文化是它的强壮根苗,易理文化是它的坚挺主干,白鹤梁题刻文化是它的科技之果和艺术之花,榨菜文化是它繁茂的绿色枝叶。它们如同四根擎天大柱,顽强地支撑着涪陵文化绚烂的星空,并以其恢宏博大显得无比壮美。

在丹砂文化、荔枝文化、涪陵书院、涪陵学派、明清教育五大特色文化中,丹砂文化是我国古代工商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并由衷礼赞:“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也?”正因巴清把丹砂产业发展成垄断全国的商业帝国,她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丹砂业专家,我国第一位女企业家,中国历史上唯一享受皇室巨大恩宠的女杰。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丹砂文化,不仅促进了涪陵乃至全国丹砂业的发展,还极大提高了涪陵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涪陵荔枝文化是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代表。史载,唐天宝年间,涪陵城外已有十里荔枝林,其荔枝颗大肉肥,味道鲜美。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吃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陵建优质荔枝园,并从涪陵置专驿到长安。其荔枝古道以涪陵荔枝园为起点,经现重庆市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区,四川省大竹县、达州市、平昌县、万源市、通江县,陕西省的镇巴县、西乡县等10余区县市到达西安,全程千余公里,是唐代最繁华的驿道。新采荔枝后,立马用竹筒封存,然后由驿使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七天七夜送达长安。诗人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这一事件的真实写照。涪州荔枝名扬天下后,荔枝园改名“妃子园”,列为古代涪州八景之一。涪陵荔枝文化独具特色,内涵饱满,既包括以荔枝种植为代表的农业文化,以荔枝古道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荔圃春风和妃子园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著名特产荔枝为代表的品牌文化,以杨玉环和唐玄宗为代表的皇家文化,还催生出荔枝历史、诗文、研究等众多文化分支。它不仅亮丽了涪陵古代农业文化的时空,还促进了中国西部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以其皇家文化的惊艳和名人效应的光环而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涪陵书院因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北岩大规模聚徒讲学而兴起,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为他讲学之处题名“钩深堂”而得名。宋嘉定十年(1217年),涪州知州范仲武将钩深堂改建为北岩书院,使它成为涪陵教育圣地,极大地促进了涪陵书院文化的兴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涪陵学派形成于两宋交替时期,极盛于南宋,为涪州学者谯定拜师理学家程颐学《易》并首创门派。他融合儒、释、道及“程学”各家之长的易理思想,写成《谯子易传》一书,自成一家,也使涪陵系成为宋代理学七大派系之一。骨干学者有谯定、刘勉之、胡宪、张浚、尹焞、冯时行等。单是谯氏门人和再传弟子就多达两百多人。

明清教育是涪陵古代教育发展的高峰和近代教育兴盛的起点。当时,大兴学堂,设立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可谓“文势勃发,代有骏声”。明朝有进士34名,位列四川各州县第十位;清代有35位进士,位居四川各地之首。它不仅促进了涪陵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为涪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涪陵六大民俗文化包括礼仪、饮食、休闲、节日、节会习俗文化及榨菜民俗文化等,其参与者众、普及性强、持久性长、影响面广,不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且极具地方色彩。

涪陵七大名人文化指围绕古代主要名人而形成的文化体系。这些名人包括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实业家秦朝巴寡妇清,诗载入《全唐诗》、名载入《唐才子传》的唐朝著名诗人孙定,著名理学家程颐弟子、开创涪陵学派的北宋理学家谯定,师承大理学家朱熹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暖][日]渊,历任乾隆朝工部、兵部尚书等职的清朝嘉庆皇帝老师周煌,历经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著名书法家石彦恬,涪陵榨菜创始人邱寿安。

八大精神文化包括博大精深的哲学、神秘诡异的宗教、日新月异的科技、蓬勃发展的教育、方兴未艾的文学、琳琅满目的艺术、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高瞻远瞩的战略文化,它们如同涪陵文化星空的美丽光带流光溢彩。

九大物质文化指兴旺发达的城市文化、欣欣向荣的乡村文化、快速发展的农业文化、飞速增长的工业文化、蓬勃兴盛的商业文化、赏心悦目的建筑文化、目不暇接的交通文化、独具韵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等,它们如同涪陵文化星空的巨大星座恢宏斑斓。

十大文物名胜指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点易园、816工程遗迹、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小田溪巴王陵墓、蔺市古镇、周煌墓、陈万宝庄园、碑记桥,它们如涪陵文化星空闪烁的明星多姿多彩。

涪陵文化的特点在于源远流长,开放兼容,博大精深(可用“七度”概括:历史悠久,具有长度;地域广阔,具有宽度;文化丰盈,具有厚度;特色鲜明,具有亮度;层次多样,具有深度;地位突出,具有高度;发展强劲,具有力度),特色显著,影响深远。

涪陵坐拥两江画卷,承袭千年文脉。只有不断认知、弘扬和创新涪陵文化,才能更好感知、热爱和建设涪陵,从而让涪陵文化的星空更加博大璀璨。

(张正武)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请输入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