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题刻
2024-01-08 08:25:14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何芳责任编辑:
白鹤梁题刻(资料图)
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中的白鹤梁题刻,不仅是“白鹤绕梁留胜迹”的千古佳话,更是“石鱼出水兆丰年”的千年梦想。它随潮涨潮落摇曳生姿,在岁月跌宕起伏中增光添彩,既在江中波光粼粼,又在江岸光彩照人;既在两江福地光芒四射,又在历史星空熠熠生辉。
它闪现的神秘之光,赋予它神奇韵味。它位置特殊,常年横卧江底,与江岸平行;它身形庞大,均宽15米,全长1600米;它行为怪异:时隐时现,神出鬼没;它传说优美,有人说是天外飞来灵石,有的说是长江美人鱼化身;它得名离奇,一说因白鹤群聚梁上而得此名,另说因尔朱乘鹤飞升赢得美名。《神仙通鉴》上说:“尔朱仙,名通微,道号归元子,乃魏尔朱荣族弟。见荣不轨,弃家隐去。”清同治版《重修涪州志》云:“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梁前修炼,后乘鹤仙去,故名。”它内涵丰盈,最早自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起,因梁上骤然冒出两条线刻石鱼,“其出,岁必丰稔”,遂引以奇观,“行商往来停舟觑,节使巡回驻马镌”。1200多年间,多达727名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学者工匠等纷至沓来,围绕石鱼题刻题名,题诗题记,描图钩鱼,在石梁中段5000多平方米岩石上,留下题刻165段、石鱼18尾、观音像3尊、白鹤图1幅、秤斗图1幅、少数民族文字1段,从而创造出光彩夺目的“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神话。
它闪耀的科技之光,赋予它宝贵精髓。梁上最重要的石鱼水标唐时双鱼,每尾长60厘米,首尾相连,溯江而游,造型优美。北宋皇祜元年(公元1049年),转运使尚书主客郎中刘忠顺对双鱼赞美道:“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出来非自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他在赞美双鱼的同时,揭示了“石鱼出水兆丰年”的主旨。它们有世界上最精妙的鱼眼,平均高度为海拔137.91米,与英国人1865年在武汉首设的长江水尺零点相当,却早了1100多年;它们有世界上最奇妙的鱼腹,平均高度为海拔137.86米,相当于涪陵现代水文站测定的长江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与黄海海拔零点水位落差仅差1厘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涪州知州萧星拱命石工在唐代石鱼位置依样重刻双鱼,并题有“重镌双鱼记”。前者长1米,高0.28米;后鱼长1.05米,高0.27米,位置与唐鱼相当,其水位题刻价值同等重要。纵观梁上题刻,围绕它们所镌刻的涉及水文、航运、气象、农业生产的文字多达114段,翔实记录了从唐代以来1200多年间74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不仅创造性地发明了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观测方法,还探寻出长江水位与农业收成丰歉的内部规律,为我国研究长江枯水规律、流域气象、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城市规划、桥梁建筑等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因而,白鹤梁双鲤石鱼水标,被誉为“长江标准眼”,是世界唯一以石鱼作为观测记录枯水水位信息的标尺。白鹤梁题刻也被科学工作者们称为“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世界水文资料的奇迹”而璀璨夺目。
它闪烁的思想之光,赋予它鲜活灵魂。尔朱真人来此,道教思想风生水起;唐代石鱼浮现,随即泛起阴阳观念。而民本思想的清流奔涌,更是把白鹤梁题刻润泽得熠熠生辉。在《吴革题记》中“国之重在民”“民固可近不可远”等近民亲民、教民富民主张推动下,不少官吏“欲雨知予志在民”,把“职课农桑表勤惰”作为为官之本,并表达了“兹邦世若旱,我欲致河伯。刻划一鲸鱼,飞跃蛟龙宅。来时显作霖,长渥涪陵泽”的雄心壮志。明洪武年间,涪州知州刘冲霄登梁赋诗:“石鱼见处便丰年,自我居官亦有缘。愿得从今常献瑞,四民乐业永安然。”他把爱民乐民之心,深深镌刻在石梁之上,不仅道出了石鱼兆吉送喜,为国为民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华,还让“民为贵”和“食为天”的儒家思想,在题刻文化中波光潋滟。明正德年间,涪州太守黄寿诗云:“时乎鸾风见,石没亦是丰;时乎鸱鸮见,石出亦是凶。丰凶良有自,奚关水石踪?节用爱民心,胡为有不同。”他另辟蹊径,辩证看待自然灾害与社会安定的关系,提出官吏的仁暴和制度的优劣,才是丰凶的根本,让尚俭戒奢、节用爱民的高洁情操随波荡漾。清乾隆十六年,涪州刺史罗克昌题诗:“我来涪陵鱼常出,岁岁仓箱盈百室。额手称庆告农夫,及时举籽莫荒芜。圣朝仁爱天心见,人事承庥切自图。王伯亚旅勤胼胝,三时不懈冻馁死。”他不仅称颂了石鱼出水,涪陵五谷丰登的大好形势,还指出要想农业丰收经济发展,既需要政治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又需要农民的及时耕作和勤劳奋斗。这篇地方官员的“劝农告示”,处处闪耀着以民为本思想的灿烂光芒。
它闪亮的文学之光,赋予它丰满血肉。白鹤梁上,诗文华章,溢彩流光。从作者看,既有古今官员、文人墨客手迹,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题字;从题材看,或诗、或文、或序、或记,多彩多姿。表现手法上,或记事状物,娓娓道来;或阐述义理,言之凿凿;或托物言志,感慨万千;或抒发情感,慷慨激昂。内容上,众多题刻围绕“石鱼出水”而展开,有热烈庆贺的:“喜丰年之兆”“庆丰年之祥”;有歌功颂德的:“风流刺史悬鱼节,化作游鳞颂今贤”;有抒发爱民之心的:“国之重在民,民之重在食”。其中,尤以吟咏之诗最为突出。北宋刘忠顺的《题白鹤梁》,通过描写双鱼在江中悠闲自在的姿态,来寄托诗人梦到家书抵达的欣喜之情:“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最后又抒发对太平盛世下君明臣贤的赞美之情:“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清代王士祯的《江心石鱼》、杨名时的《白鹤梁题咏》、孙海的《白鹤梁铭》等,也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借物抒怀之诗中,翘楚之作是清代诗人钟离的《听鹤楼》:“听鹤楼开望鹤鸣,一声远映动长庚。春雷不及秋鹿邈,直入云程万里惊。”诗人借鹤鸣苍天的雄姿,表达鹏程万里的志向,意象宏阔,气势磅礴。清代诗人高应乾的《白鹤梁观石鱼》,借石鱼“不逐浪沉浮”表其坚定信念,以“守介难投饵”显示刚强性格,以“千载砥中流”彰显磨砺精神,从而寄寓作者怀抱苍生的美好情怀,情景交融,意蕴深远,随长江波光闪闪。
它闪烁的艺术之光,赋予它靓丽点缀。从时间看,上迄宋、元,下至明、清延及近代;从流派看,颜、柳、赵、欧、苏均有,各派百花齐放;从形体看,篆、隶、行、楷、草俱全,诸体争奇斗妍;从风格看,有的遒劲刚健,有的隽秀飘逸,有的纤细秀丽,有的古朴厚重;从意蕴看,各种墨宝求美于风神气韵,寄情于字里行间,龙飞凤舞以成趣,仪态万千而生辉,尽显千秋翰墨之神韵。其中,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之作“元符庚辰涪翁来”题铭,笔笔凝练,纵伸横逸,笔随心到,气魄宏大,被史家、书家誉为神来之笔,成为白鹤梁题铭中最为著名的书法墨宝。孙海于光绪七年题刻楷书“白鹤梁”三个大字,给人以雄浑秀健、圆融飘逸之感。除此外,还有北宋翰林学士朱昂、南宋进士晁公武、元代进士张八歹、明朝太守黄寿、清朝涪州牧张师范、翰林院编修施纪云等300多名书法家的书法精品。细看书画刻工,精雕细琢,洗练稳健。其中,18尾石鱼或细腻流畅、或粗犷奔放、或静若处子、或动感十足,风格各异,形神兼备。最为人称道的是1937年刘冕阶线刻图《白鹤时鸣》,线条简练、布局别致、构思精巧、用夸张手法传神达意,使白鹤单足挺立、昂首鸣空、振翅欲飞的鹤姿跃然石上。正因如此,白鹤梁才赢得“水下碑林”的灿烂之光。
它闪射的历史之光,赋予它美丽光环。在这幅千年题刻的历史长卷中,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既有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又有名人志士、能工巧匠,还有渔翁樵夫、黎民百姓。众多名人中,有唐代涪陵刺史白鹤梁题刻之祖郑令珪、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元代涪州知州张八歹、明代涪州太守黄寿、清代白鹤梁题刻功臣萧星拱、民国白鹤梁题刻名家刘冕阶等有名有姓者530余人。千百年间,每当岁末春初,石鱼浮现之时,他们便纷至沓来,不断上演生动画面:有的线刻双鱼,观气象变幻,记江水盈亏;有的作诗题记,露横溢才华,留珠玑万世;有的挥毫泼墨,运龙蛇之笔,传名家遗风;有的描图钩鱼,献雕刻绝技,展精湛工艺;有的驻足梁上,观石梁美景,思年岁丰歉;有的把酒迎风,望滔滔江水,忆峥嵘岁月;有的推盏唱和,抒满怀激情,盼国泰民安;有的荡舟鉴湖,赏湖面碧波,享怡然心境……在这里,穿越历史时空,既能目睹朝代更迭的政治风云,又能看到农业丰歉的经济实景;既能吟诵珠章玉句的文学华章,又能观看书画镌刻的艺术长廊;既能欣赏石鱼水文的科技之星,又能观赏国泰民安的社会美景;既能观摩相互逢迎的官场交际,又能观察市井小巷的民俗风气;既能感叹天灾人祸的岁月动荡,又能感慨成败荣枯的人生跌宕;既能感知经天纬地的壮志豪情,又能感受风花雪月的情仇爱恨……一幅历史长卷,石鱼水文天下绝,人文集萃世无双;一卷艺术长轴,千秋翰墨醉大江,生辉镌刻耀石梁;一条人物长廊,千姿百态竞风流,风情万种留芳踪。
它闪动的文物之光,赋予它千古绝唱。正因白鹤梁题刻冠绝天下,才被戴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桂冠,并在举世瞩目的三峡文物保护中,被纳入最重要的保护项目。在经过十年反复论证,历经异地复建、水底穹窿、岸边陈列、切割搬迁、永久淹没等多次论争后,最终采用了葛修润院士主持设计的“无压力容器”水下原址本体保护方案,历时七年建成。这是世界首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如今,透过它的参观悬窗,不仅能欣赏到白鹤梁这条绝世美人鱼的婀娜多姿,还能目睹她朝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畅游迈进的卓越风姿。
白鹤梁题刻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宝库。它石鱼水文、人文集萃、千秋翰墨、文物生辉四大文化内涵以及科技史、人文史、艺术史和旅游史四大文化定位,不仅在中华大地五彩斑斓,还在世界舞台流光溢彩。( 张正武)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