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
2025-01-20 10:10:50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何芳责任编辑:
才别枫叶红,又闻腊梅香。不知不觉中,蛇年春节将至,又到了贴春联的时候了。
贴春联,早已成为了无数老百姓过年的习俗。
那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我所生活的农村老家,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想贴上一副春联。而那时,全乡少有人会写春联,更没现成的春联卖,写春联的事,多是我当教师的父亲亲力亲为。
解放初期,父亲从清华中学毕业,便进了涪陵地区的教师训练班。三个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丰都最偏僻的一所乡小学任教,然后在那里与同为师训班毕业的母亲组成了家庭,以校为家,养育了我们三兄妹。父亲是大家公认的才子,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其写得一手好字。
进入冬月后,父亲自掏腰包,去供销社买回几大捆红纸和几瓶墨汁,提前写春联。有时嫌瓶装的墨汁太贵,父亲便买回条状的固体墨块,用砚台慢慢磨成墨汁。刚开始,父亲安排哥哥裁纸,安排我磨墨,由于我太小,常常搞得我的衣服、手上、脸上到处是墨,像个小花猫。最后,父亲嫌我太捣乱,磨墨的事,就由哥哥完成。
那段时间,父亲除了上课,其他时间总是伏在书案前书写春联。哥哥给父亲打下手,将写好的春联摊摆在地上,待晾干后再一幅一幅地卷起来放好。除了送给学校的每位教师、乡政府的职工和乡场上那些群众外,父亲还会留上百副春联,送给那些临时索要春联的老百姓。
临近春节的那些赶场天,父亲上完课便会赶到乡场上,摆开桌子为老百姓写春联,常常是围着几十个人,父亲写不赢,便将之前写好的春联,现场送给他们。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哥哥也喜欢上了书法,经常利用旧书旧报纸练字,初中毕业时,就可以和父亲一道,为当地老百姓写春联了。哥哥是书法的受益者,正因为他写一笔好字,才成为了电影放映员,那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后来,哥哥在一家单位负责宣传工作,从没放弃书法,也从未停止写春联。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条件虽艰苦,但家家户户都会扫尘、准备年夜饭。记得有一年的大年三十的上午,大雪纷飞,寒风呼啸,路上看不到一个行人。我们一家正在准备除夕夜的饭菜时,来了一位冻得满脸通红的老大娘。她头上包着一条用旧毛巾,上面垫了厚厚的一层雪,佝偻的身上背了一只大背篓,深蓝色的衣衬布满补丁,她用她那布满青筋而且十分粗糙的手,从背篓里抱出一捆用稻草捆好的青菜,颤颤抖抖地说:“冉老师,我,我想讨一副春联,不晓得你干不干?看到隔壁的人家每年都在贴春联,我也想……”
“大娘你莫说了,你要几副?大门小门的都有,随便拿,都是免费的。”父亲当即送给了她五副大小春联。
“我命孬,一家五口人这两年得病走了三个,我想贴副对联驱驱邪。没啥子回报你的,在地里摘子一把青菜……”话没说完,大娘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此时的母亲,二话没说,拿过大娘的大背篓,往里面塞进两把面条、半斤红糖、一小块腊肉和几件旧衣裳。
父亲叮嘱大娘,每年春节前都可以来免费拿春联。的确如此,父亲写春联几十年,从没收过一分钱,都是免费赠送给了那些相识和不相识的人。
写春联的父亲很用心,春联的内容全由他个人创作,除了一些与时令相符的祝福语外,还会结合当时的形势,写一些相关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始终充满了正能量。
父亲也是位心细的人,他担心别人贴春联时,会把上联和下联贴反,便用铅笔在上联和下联的背面,分别写上“左”或“右”的小字。
多年以后,父亲对我们说:“之所以我能坚持几十年写春联、送春联,是我对老百姓有感情!无非是自己多花点时间和精力,笔墨纸张又花不了几个钱。”
遗憾的是,父亲85岁之后,因为身体的原因没精力再写春联了,但哥哥把免费写春联的事继承了下来,每年的春节前夕,哥哥总会下乡趁赶场天,在乡场上拉开架式,免费给当地老百姓写春联。
如今,每每看到春联,便会想起父亲!父亲为老百姓免费写春联的模样,早已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铭刻在了我的心中。
(冉启蕾)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