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入选全国重要大遗址清单,涪陵荔枝道C位出圈
2025-02-28 09:44:34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雷舸责任编辑:
涪陵“荔圃春风”文化公园 记者 何乾健 摄
近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进一步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作出部署,其中还发布了《重要大遗址清单(第一期)》,全国共36个遗址上榜。跨区域线性遗产蜀道(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入列。
提到蜀道,不由想起蜀道·荔枝道。去年5月,川陕渝三省市地方政协领导及相关专家齐聚重庆涪陵,携手探寻千年古道前世今生故事。那蜀道、荔枝道、涪陵之间又有哪些关联?
蜀道,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它跨陕西、四川、重庆、甘肃四省(市),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荔枝古道线路图
荔枝道作为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重庆涪陵,终止于陕西西安,不仅因运送荔枝而闻名,更是纵贯古代中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交流的大通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活文献”。
“长安的荔枝”到底从哪里来?“一骑红尘”的“特快专递”跑了多远?
走进涪陵的“荔圃春风”文化公园,你可以了解荔枝道起点风貌;在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你可以考察“天宝岁贡取之涪”的史实,研读囊括人文历史和理论研究等丰富内容的荔枝道文献汇编……
2024年5月14日,涪陵建成全国首个蜀道·荔枝道文献馆,并面向广大读者和市民开放。文献馆分为“引言”“蜀道”“涪陵荔枝道”“结语”四大板块,通过150余种荔枝道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图片、沙盘、模型、视频等形式,构成文献馆的展陈元素,演绎了古蜀道“南三北四”发达的交通体系,还原了“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的历史史实。
2024年5月,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协商会议在涪陵举行,不仅建立了川陕渝地方政协定期联合协商会议制度,还深化了涪陵作为荔枝道起点城市的共识,共同助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
2024年底,蜀道(荔枝道)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涪陵区作为荔枝道南端起点,其地理位置和文化标识的意义突出。
近年来,川陕渝三省市聚焦荔枝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加强对接交流、深化务实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蜀道因拥有众多的交通遗存与文化景观,保留着历史变迁的痕迹,被誉为“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是人类历史上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不仅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15年,蜀道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并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
此次发布的《通知》,是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统筹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关系的全国性指导文件。
《通知》以统筹处理大遗址保护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发展等相互关系,以及大遗址用地需求保障为主要关注点,依据文物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结合地方具体实践经验,明确了相关要求。
具体分为5个方面:强调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全覆盖,分类优化编制要求;突出要求做好大遗址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确定了文物古迹用地划分情形和途径;统筹大遗址保护与耕地保护建设,整体协调大遗址与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的关系;明晰大遗址与农业生产的“相容使用”情形,支持大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保留村庄振兴发展;强化大遗址用地需求保障,通过部分重要大遗址开展示范引领。
此外,《通知》还以全面评估与排查、加强对接与协作、重点统筹和保障等3个方面为重点,进行了工作部署。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