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记忆】从前有条溪 溪里有个人 你知道他是谁吗?——洗墨溪的前世今生

2025-03-31 09:13:03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雷舸

开栏语

大东门究竟有过怎样的“门”?洗墨溪缘何得名?白塔隐藏着哪些秘密……巴国故都涪陵建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城市建设发展的冷知识,您知道多少?

即日起,涪陵区融媒体中心和涪陵区档案馆联合推出《江城记忆——涪陵人文地理档案》专栏,活化利用权威档案资料,生动讲述地理风物与历史人文故事,凸现北纬30°城市涪陵的神奇,留住看得见的乡愁,助力打造有温度的网红城市。

从前有条溪 溪里有个人 你知道他是谁吗?

——洗墨溪的前世今生

洗墨路从董家湾通往白鹤梁大道,命名于2003年,才20多年的历史。其名字来源于旁边山谷中的洗墨溪。

如今的洗墨溪山谷,已被新建房屋填满,叮咚溪水不见踪迹。绝大多数涪陵人,也不知道洗墨溪的存在。

幸好这张老地图上标注了洗墨溪的位置(如图所示)。

从老地图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洗墨溪的分布:一支从中慧路流出,一支从董家湾流出,在二水厂车间处汇合后,从金科廊桥水岸注入长江。

洗墨路得名于洗墨溪,洗墨溪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这还得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与涪陵的渊源说起。据专家考证,黄庭坚至少有两次到过涪陵,第一次是黄庭坚被贬谪“黔州安置”(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被贬,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抵达黔州)。三年后,由黔州(今彭水)安置转为戎州(今宜宾)安置时,于绍圣五年即元符元年(1098年,当年六月改绍圣为元符)三月路过涪陵,并停留一个月左右。

此时,程颐(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已被贬谪“涪州编管”(绍圣四年十一月贬谪到涪陵编管)居于北岩,潜心研究《易》正在形成自己的理学思想,当时二人曾有面谈。

第二次则是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黄庭坚复官“宣义郎”后,由宜宾顺长江东下,路过涪陵停留了约两天(程颐已于元符三年二月遇宋徽宗赵佶即位大赦天下,返回洛阳)。

而涪陵人为纪念黄庭坚,就有了一些地名。

其一是洗墨桥,其二是黄舣沱,其三是洗墨池,其四是洗墨溪。

据《康熙涪州志》记载:“洗墨桥,治西五里,俗名黄舣沱,昔宋黄山谷题咏于此,因名。”

据《乾隆涪州志》记载:“洗墨池,州西五里,有溪积水若池,宋黄山谷涤砚于此,因名。”

黄庭坚在此地题咏之后,在溪水所积的池中洗砚洗笔,残墨在水中四散飘摇,为涪陵留下了文化灵气。

于是,小小水池成了洗墨池,叮咚水溪,成了洗墨溪,跨溪而过的几丈木桥,也成了洗墨桥。

使船靠岸,即为“舣”。黄舣沱,即是黄庭坚所乘之船靠泊之沱。

为何要在离城很远的洗墨溪题咏并停船呢?

较合理的解释是:黄庭坚的人力木船只有从上游的这里出发,才能在江流冲击下,横渡长江,到达下游的北岩普净院与蜗居于此的程颐会面。

900多年过去了,洗墨溪变成了城区,沿线的罐头厂、肉联厂、通威饲料公司、公路局机具站、红光桥都已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金科廊桥水岸、滨江壹号院、中慧六米立方、中慧上上城等住宅小区,以及城十校、十八中等学校。

溪边的榨菜发源地邱家下院,变成了榨菜历史记忆馆。洗墨池、洗墨桥、黄舣沱、洗墨溪已成过眼云烟,地表的水全流进排水涵洞,在防护大堤上留下洞口。

幸好,还有一条路叫洗墨路,传承着洗墨溪的记忆。

关于洗墨溪的前世今生,您了解了吗?想知道更多涪陵故事吗?敬请期待下一期《江城记忆——涪陵人文地理档案》。

文图/余涛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请输入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