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三季度 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
2024-08-05 10:51:03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何芳 杨红柳责任编辑:
涪陵网讯(记者 周庆)8月2日,涪陵区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2024年第三次季度例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和区委六届八次全会要求,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紧扣服务全市打造“两大定位”、建设“六个区”的目标,盘点上半年、奋战三季度,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涪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会上,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白涛工业园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区科技局、区财政局、荔枝街道、江北街道、珍溪镇、新妙镇、青羊镇、罗云镇主要负责人先后作交流发言。区城市管理局、龙潭镇、焦石镇、增福镇、大顺镇主要负责人作书面交流发言,以下是发言摘登。
以产业科创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区委常委、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党工委书记 周波
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狠抓四链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半年,签约引进项目38个,亩均税收增长33.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完成研发投入9.4亿元,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比达80%。
聚焦扩面增量。招新引优填空白。引入玻芯成玻璃基芯片项目,推动国内首个面板级玻璃基半导体生产基地落地涪陵;引入准独角兽企业拓深科技电流AI分析设备项目,助推涪陵打造全球一流的智慧电力数字服务平台。顺藤摸瓜补链条。引入索力德普塑封、中新泰合等项目,进一步壮大半导体产业;引入光禹零部件、卓普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壳体项目,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瞄准链主壮集群。梳理8家链主企业产业链清单,推动南瑞博瑞与张家港科美智,渝湘压铸与湖南华强电气,鑫源汽车与国祥、茂捷电子等达成投资意向。
聚焦提质增效。“老产业”新起来。新增数字化车间3 个、智能化工厂1个,完成三海兰陵新型药用密封弹性体等5个技改项目,加快美心翼申压缩机生产线设备更新改造等9个技改项目,鑫源汽车纯电平台开拓新市场客户30余个。“小企业”强起来。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6家。“供应链”聚起来。助推辖区企业供应链整合,鑫源汽车与柯锐世达成蓄电池配套及售后业务,剑涛铝业与渝湘精密、美心与钱江摩托、均利与页岩气等达成多项交易合作。
聚焦产学研融合。建好创新平台。慧谷湖科创小镇科创基地一期基本完成,华峰、卡涞、理工清科等高端研发机构即将进场装修;科创CBD新增科创企业5家;成功创建重庆市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新增市级平台1个。搭建企业家俱乐部。加强政企学研面对面交流,茂捷汽车与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合力推进新产品研发,茂捷电子研发中心落地涪陵。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摩孚科技即将投产,华兰生物第四代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项目纳米膜过滤技术完成产品开发,榨菜集团联合西南大学等学院构建发酵蔬菜菌种库,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强化固定资产投资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区政协副主席、白涛工业园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 胡涛
白涛工业园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并举的态势。上半年,7项园区主要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1.9%,工业增加值增长2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9%。
抓项目促投资,巩固发展基本盘。工业投资支撑明显。完成工业投资62.4亿元,增长12.9%,拉动全区工业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推进有力。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6亿元,占全区重点项目投资35.6%;中粮粮谷、首键医药等8个项目即将投产,华峰功能性新材料、白涛燃机热电联产、太极生物药等10个项目进度加快。材料产业加大投资。万凯高分子新材料、建峰PBAT等27个项目完成投资48.3亿元,持续为千亿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增添发展动能。
抓技改增动力,提升发展新能级。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利用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化工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政策,17家企业实施技改,总投资11亿元。抢抓市场新机遇。锚定新能源汽车新赛道,万丰铝轮为赛力斯、比亚迪等企业新增50万只轮毂,新增产值2亿元;南涪铝业新增一条铝材生产线,新增产值6亿元。做优存量添活力。助推蓬威石化完成节能技改于6月正式复产,下半年预计新增产值20亿元;促成龙海石化复产,预计新增产值18亿元;助力陕渝临港热电设备更新,大幅提高区域热电保障能力。
抓基础优环境,厚植发展新洼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潘家坝污水处理厂三期等6个项目建成投用,苏石大道、苏家湾片区配套工程、化医大道等11个项目有序推进,进一步增强园区承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半年新签约项目25个,协议资金216亿元、完成率51.5%;陕渝临港二期、万凯四期食品级PET等13个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不断注入发展新活力。切实解决企业困难。上半年协调解决企业诉求90余个,协调推进电解铝、焦电一体化等2个项目产能指标问题,跟进做好项目全周期服务,持续擦亮“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
多措并举推动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
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华梅
区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除险固安,坚持化债与资产盘活紧密衔接,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上半年,盘活国有资产177.38亿元、回收资金130.77亿元,位列改革报表A档;化解成效位列经济报表A档。
多方联动齐攻坚。牵头抓总重协调。坚持贯彻“全区一盘棋”工作理念,切实把国有资产盘活作为主责主业,与国资、规资、经信等部门一起作战,集中攻坚。财企协力齐攻坚。协同国投、新城区、交旅等集团公司制定“一企一策”资产盘活方案,坚持周调度、旬评估、月分析,协调解决难点堵点,上半年国企盘活回收资金超10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盘活资产促化债。深入挖潜紧融合。深入推进资产盘活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一体推进,将回收资金转为发展活水源泉。学习先进拓思维。积极向渝北、永川等区县交流学习,推动能源、景区等资产资源公开挂牌交易。盘活资产减存量。建立确权登记协商机制,聚焦房屋、经营权、土地等国有资产资源,盘活177.38亿元,回收资金130.77亿元。
统筹发展与安全。严把关口控增量,创新资产盘活模式,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杜绝违规举债,有力支持全区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廖毅辉
区科技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创新报表”指标进位争先。二季度较一季度位次上升3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目标完成率均排名A档,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70%,排全市第5。
推动创新平台能级跃升。着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开创全市跨区科技合作先例,与市科技局、长寿区共建涪长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华峰化工、建峰新材料、理工清科纳入市科技局先进材料重点专项支持。提质建设国家级产业科创平台。国家火炬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聚集高新技术企业10户,国家级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聚集科创企业37户。推动创新资源向研发平台集聚。华峰低碳研究院、卡涞科技先进复合材料科创中心等4个项目列入市级科技创新重点投资项目。
推动创新主体加速成长。建立“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雁阵发展格局,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45户,新增科技型企业256户,增量排全市第7。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鑫源汽车、国仪清能等企业与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超20亿元,“国内首个尼龙66全产业链绿色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列入全市十大科技进展。
推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锻造“智汇涪州”科创品牌。发布科技创新年度人物,举办科技创新沙龙活动,推动科研成果与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强化“科创+金融”扶持。兑付47户企业发明专利加快成果转化专项补贴127万元、107户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补贴956万元,21户企业新获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790万元。“强强联手”推进区域创新。升级建设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推进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对接引进浙江大学共建“浙涪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心”,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坚持党建统领 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荔枝街道党工委书记 杨伟
荔枝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党建统领、治理提升、项目突破、产业升级”工作主线,创新探索“荔刻”品牌矩阵,优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街道经济报表综合评价位列全区第五、A档,GDP、社零总量保持全区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固投总量居全区第三,均为A档,高质量实现“双过半”。
党建稳企。建强组织固根本。优化商会党委功能,发挥全国“四好商会”影响力,新成立非公党组织3个,发展非公党员8名,为企业持续注入“红色动能”。真抓实干转作风。以干部作风转变促发展痛难点问题解决,推动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700余个。数字赋能求实效。运用141平台精准感知企业运行状态,做到周跟踪、旬调度、月补缺、季分析,改善企业周边环境。
服务惠企。面对面把脉问诊。深化“荔刻办”四级现场办公制度,联系走访企业7810家,靶向助力25家企业成功创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打实纾困解难。持续强化政策、用地、资金等要素支撑,加速推进24个重点项目建设。点对点蓄势赋能。集成街道总部经济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优势,新引进项目16个、协议资金3.61亿元,不断激活泽胜、新世纪“流量”密码,新增市场主体1689户,新增就业1402人,持续擦亮“百亿商圈”繁荣底色。
平安护企。狠抓矛盾纠纷化解。搭建“荔刻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调处矛盾纠纷5781件,调处率100%。构建群防群控体系。联动辖区127家重点单位搭建“荔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上半年接警同比下降6.9%,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58%,电信诈骗发案同比下降50%。筑牢安全生产屏障。聘请第三方安全管家开展定向体检会诊,对2190家“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集中整治,营造安稳市场环境。
勇闯改革 向新而行 奋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街道
江北街道党工委书记 蒙科进
江北街道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激活特色产业一池春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街道。上半年“八张报表”6张A档,经济报表6个指标5个A档。
紧盯核心要素。向人才要张力。带动37名村组干部成为致富尖兵,招引49名创新人才,借力组建8家强村公司,村集体经济收入1047万元。向资源要支持。争取中央财经大学设立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和中铁建大桥局打造渝万高铁党建联络点,与浙江省发改委对口支援处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向项目要发展。新争取三峡后续后扶资金3500万元,打造全国精准帮扶示范;启动2900万元市级全域土地整治项目,实现田水林路全要素整治和生态修复。
精耕特色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基地观光+市场直供+电商营销”多元发力,叫响“世界榨菜第一村”,做亮“北山手作”品牌,乡村著名行动打造致富IP。瞄准制造业专精市场。盘活黄旗港闲置土地、落地金沣科技发展仓储物流,新招引企业30家、市外协议资金3.3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5家、科技型企业94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均居全区前列。丰富商贸业消费场景。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新引进小象王国、清磲小院等,形成特色餐饮、亲子游乐等多业态庭院经济26家,营业额超1300万元,上半年实现社零总额增速19.4%。
深化数字赋能。共建美丽江北。选取91个摄像头接入智治平台,AI预警有效整治垃圾乱倒等顽疾,连续3个季度位列全区农村人居环境赛马A档。共治平安江北。发挥居民议事代表、委员工作室、司法服务站作用,办理民生实事79件,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共享幸福江北。贯通“渝悦·就业”等市级应用13个,参与筹办全国冬季“村晚”,接续举办“丰收江北”乡村运动会,获评全市清廉村居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蓄能聚力抓招商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珍溪镇党委书记 石以超
珍溪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一号工程”,立足全区发展大局,守好存量、做大增量、挖掘潜量,二季度八张报表交出3个A档、5个B档成绩单,经济报表5个指标均为A档。
点上发力增强发展动能。梳理农业、建筑等重点产业上下游企业,赴市外联系企业36家次,引进双邦安装、兴创租赁等延链补链企业8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帮助渝万高铁、四臣等解决薪资纠纷30余件。依托对口支援帮扶单位,与上虞、嵊州签订合作协议,引荐考察了汇聚食品、皇马尚宜、周庆药用等企业。
增量招引提升发展效益。瞄准珍商招商。立足“珍商回归、珍商价值、珍商荣耀”,回引区外珍溪籍企业家成立公司并获出口资质,明年有望突破5000万元产值。坚持以商招商。依托涪州兴科技引进了尚浩医疗、信诚能源等11个企业,在沈阳、西安、成都等地开展项目推介,达成意向投资企业3家。依靠懂你招商。组建招商专班,培养招商干部懂经济、懂需求、懂市场、懂发展,运用“懂你”思维赢得大业建材、巴丰物流等企业的高度认可。
优化环境保障发展无忧。锚定年度招商目标任务,落实“一企一员一策”,做好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资产租赁等“前置式”工作,以“珍服务、真满意”叫响做亮“服到位、零距离”品牌。投资1977万元实施供水提升工程,提前一年半完成百汇供区12个村(社区)农网改造,保障企业用水、用电需求。“巴渝和美乡村”稳步推进,一季度城镇综合管理获乡镇组第2,创造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做强现代农业 做大工业经济 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妙镇党委书记 王林林
新妙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做强现代农业、做大工业经济,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上半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综合增速8.3%,全区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6.7%,全区第一;完成固投2.86亿元,总量全区第一;招商引资综合评价全区第二。
坚持农业为基。强化耕地保护。上半年新增耕地面积225亩,完成任务数的153%,进度居全区第一。发展特色产业。立华牧业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大户”模式发展肉鸡养殖,七可食品加快推进木鱼山万吨古法泡菜基地二期建设。提升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种植、社会化服务、科技化支撑,区级“百千万粮食单产提升示范片”单产提升21.2%,增幅全区第一,成功创建2024年重庆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样板区。
坚持工业为本。聚力招商引资。上半年成功招引企业42家,市外协议资金1.9亿元,到位资金1.41亿元。培育主导产业。围绕韵达快递和立华牧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电商和肉鸡两条产业链,加快创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深耕肉鸡“养殖+屠宰+深加工+预制菜”全产业链,“全市肉鸡第一镇”初具规模。推动技改升级。抢抓设备更新政策机遇,佳润塑料、辰龙燃气等企业开展技改扩能,上半年完成升规入统企业2家。
坚持服务为要。突出项目争取。以入选全市“强镇带村”试点为契机,上半年争取三峡移民肉鸡养殖园、高标准农田建设、漫水桥改造等项目14个。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走访服务企业,开设“周周通”代办业务,上半年为企业全程代办事项91件。探索数字赋能。用好用活“141”基层智治体系,上半年累计走访企业161次,帮助解决困难13件。
厚植生态文化底色 激活商贸经济动能 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新高地
青羊镇党委书记 张德政
青羊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厚植生态文化底色,激活商贸经济动能,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新高地。二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长率全区第一,“改革报表”综合排名并列全区第一,“生态报表”综合排名并列全区第二。
创新服务模式。筑强“桥头堡”。优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助推商贸经济持续上涨,8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销售额达6.32亿元,同比增长588.5%。当好“店小二”。开展领导班子赴企业“敲门”行动,为企业代办事项60余件。配强“服务网”。发动“1+3+N”网格力量梳理在外成功人士,用好“青羊乡情”以情招商,讲好“青羊故事”以文招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
挖掘生态潜力。下好“先手棋”。地表水达标率、空气质量改善指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等居全区第一,发挥青烟洞瀑布、神仙桥等网红打卡地,释放生态绿色发展潜力,展现青羊生态魅力。用好“连环招”。建成拥军广场,美化院落环境5800平方米,积极推进国家卫生乡镇、市级健康乡镇和生活垃圾先锋镇村创建,为商贸活动提供优质生态资源和良好客商环境。打好“组合拳”。延伸千亩玉米单产、千亩豆玉带状复合种植、千亩油菜等示范片建设,吸引4家企业入驻投资,提升农产品交易活跃度。
塑造品牌载体。擦亮“金招牌”。用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片,获评2023年度-2024年度(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镇。培育“新风尚”。成立涪陵区首个乡镇教育基金,获辖区商贸企业、六中校友等90余家爱心企业(个人)捐款(物)120余万元,资助学生100余名。谋划“主战场”。管好用好9000亩高标准农田,推进1.2万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引进外来企业落地生根,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开拓奋进 务实争先 以创新精神推动革命老区全面振兴
罗云镇党委书记 张涛
罗云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重要指示精神,持续用力把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打造成为拉动罗云发展的“两驾马车”,推动罗云发展迈上快车道。上半年,八张报表综合评价全区第一,经济报表总得分全区第一,获评全国首批老区精神教育基地。
筑牢红色根基,创新打造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坚持做红色文化促乡村振兴,以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革命史为依托,探索出了一条“红色文化铸魂,基础产业奠基,特色旅游助力”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开发25000米“微长征”红色文旅品牌,打造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推出“行进中的党课”特色课堂,建成红旗大道、誓师大会遗址等党性教育核心区。
建强产业基础,创新打造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依托5000亩高标准农田,利用22亩滩涂地建设万吨榨菜产业园,地下建成2万吨102口榨菜存储池,楼上建成1万平方米成品榨菜加工区。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实现了青菜头储存和成品榨菜、酱腌菜加工的全链条立体式生产,预计亩均产值超1000万元,有力带动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以实际行动为全区农产品及食品加工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夯实基层堡垒,创新打造壮大集体经济四种模式。创新推出集体企业引领、土地流转撬动、闲置资产激活、抱团发展飞地四种模式,研究出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实现了集体增收、农民增富、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2024年上半年,全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882.5万元,村均突破200万元,全区第一。
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 绘就民生实景画
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邬建坤
区城市管理局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二季度,垃圾分类及市容环境卫生指标列全市生态报表A档,在全市城市综合管理考核中获主城新区组第一名,5个项目获评“重庆最美”。
以改革创新为先。聚焦“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改革,推动组建区城市运行和治理委员会,初步确定城市行政执法、城市国土空间治理等6个“大综合一体化”重点改革方向。聚焦“三攻坚一盘活”改革促发展。深挖市政设施潜在价值,评估约10亿元;探索废弃食用油脂环保、再生、增值新路径,预增固投3000万元,全产业链产值7000万元。聚焦城市治理数字化增效能。构建城市管理“1+5+N”体系,率先建设智慧中枢2.0版本,市级重点应用“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供水爆管处置一件事”等贯通率100%,创新开展无人机低空智治。
以城市更新为重。着力增设添能。推进新区水厂建设,更新老旧管道5000米;生活垃圾处置扩能提质,焚烧发电4418万千瓦时,直接效益2300万元。着力增绿添园。绿地开放共享8.4万平方米,主城新区第一。现有国、市园林城镇各4个,全市第一,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园林城市。着力增亮添彩。改建LED路灯1115盏、节约能源4.8万千瓦时,提档“两江四岸”环湖夜间景观,赋能夜间经济。
以服务民生为要。“小切口”解难题。聚焦停车难、如厕难、收运难、摆摊难等民生关切,新增错时共享车位6741个、小微停车场泊位395个,新(改)建公厕15座,打造“涪小分”便民小程序,划定个性“潮汐摊区”26个。“大整治”优环境。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混投、混收、混运”整治,升级垃圾投放点823个,强化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进社区”创品牌。在16个社区打造“城管进社区、涪务零距离”品牌,全面融入“141”基层智治,将7个社区“边角料”变成生态“新空间”。
抓项目 促发展 惠民生 奋力打造坪上后山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
龙潭镇党委书记 滕志
龙潭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扣打造“业兴、景美、人和、民富”的坪上后山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目标,把抓项目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关键一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建统领。亲力亲为带头干,班子率先垂范,用好交心谈话制度,定期举办青年干部讲堂,挖掘身边典型。开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讨论,引导干部找差距、明思路、添举措、促发展。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推进巡察问题整改,完善5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
坚持项目为王。盯着项目看。做足龙潭大米、蔬菜等优质农特产品文章,提档升级龙潭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2万亩蔬菜公园和3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龙潭菜臻多基地获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扭着项目干。全力以赴争项目、跑资金,上半年,落地政府投资项目14个、投资6300万元。围着项目转。紧盯项目清单、关键环节,倒排工期、打表推进,园区循环路获评全市“最美农村路”,新乐村获评市级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
坚持民生为大。落实政策助农。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常态化开展“三大群体”“四类人员”关爱救助。优化环境安农。构建“2+1+2+N”交通体系,持续推进场镇建管,场镇形象实现净、亮、美。增加收入富农。盘活3处村级闲置资产,400余名农民工园区就近就业。保障利益惠农。强化三级联动,提升基层智治平台实战实效能力,大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到市进京零上访。
精耕细作优服务 靶向发力稳增长 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焦石镇党委书记 倪兵
焦石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依托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服务产业提质增效,助推经济稳健增长。上半年,完成税收收入1003万元,同比增长52%;第二季度4项经济指标位列A档。
构建镇域产业“新格局”。夯实特色产业。积极建设万亩榨菜、花椒,千亩中药材、烤烟,万头生猪特色种养基地,打造“塘泉甲鱼”、“焦石黄桃”等一批精品特色农业品牌。发挥龙头带动。依托榨菜集团、太极集团、烟草公司等龙头企业平台优势,建成2.3万吨青菜头、3万担烟叶区域收储中心,推动农产品向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壮大集体经济。推广“村集体+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户收入、集体经济“双提升”。上半年,全镇14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以上的有12个。
深挖经济增长“新动能”。强“主链”保增产。坚持服务页岩气建设“国之大者”,量身定做服务页岩气“1237”工作机制,充分发挥“141”基层智治体系作用,化解矛盾纠纷240余件。拓“支链”提效益。与辖区56家页岩气建设领域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实施项目88个。补“短链”挖潜力。深挖装备、运输、劳务等页岩气产业下游服务企业,帮助解决问题11个,培育壮大资产过亿元企业1户,带动本地就业400余人。
优化招商引资“新环境”。突出助企纾困解难。班子成员走访企业56家,解决反馈问题32件,落实惠企政策资金1300万元。突出做好要素保障。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区级盘子,在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有力保障,完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1家。突出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一件事一次办”和全程代办制度,与焦石在外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
激发产业新动能 注入发展新活力
增福镇党委书记 黄忠
增福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统领、发展为要、招商为大,推动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0.8%,居乡镇街道第一。
特色产业强支撑。延伸发展土鸡产业链。围绕增福“土鸡小镇”功能布局,发挥土鸡产业发展联盟作用,引进重庆立华、原耕生态农业、福多多等养殖企业。助推发展经济产业园。建设增福现代经济产业园,探索“党组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引进企业8家,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笃定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加强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招商,引进物流企业16家,上半年实现产值1.5亿元。
招财引智强保障。聚力“怎么招”。成立招商引资专班,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干部全员参与,形成平台招商、链条招商、以商招商良好格局。聚力“招什么”,聚焦土鸡、科技、物流、商贸等重点行业招商,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聚力“服好务”,打好为企纾困“组合拳”,协调解决企业难点、堵点、卡点问题56件,持续擦亮“服到位·零距离”涪陵营商环境品牌。
多措并举强根基。持续强化政策扶持。以集体经济试点、高标准农田整治、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为契机,争取6个项目投入1800余万元。探索多元化强村富民之路。以产业为纽带,深化企业与村集体结对共建,讲好土鸡、山茶油、笋壳画等“土特产”故事。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强化工作推动、考核激励,将“村级招商引资、集体经济发展”纳入赛马比拼,营造集体经济发展“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中药材产业扬优成势 擦亮惠民有感幸福底色
大顺镇党委书记 陈德明
大顺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实中药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药材产值突破2.5亿元。第二季度,实现固投增速235.8%、环比上升24位,生态报表位居全区第一。
聚焦“林下种植”。坚持带农富农。采取企业供种、专家指导、保价收购方式,鼓励群众种植紫苏、前胡等难度小、变现快的常规中药材,种植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完善产业配套。立足交通、灌溉等发展难题,争取中药材产业示范园生产便道等种植配套项目13个。提档产业布局。实现种植规模突破10万亩,林下还原野生种植灵芝200亩、多花黄精10000亩,规模和品质均居全国前列,解决全镇800余名农户就业难题,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
聚焦延链补链。敢闯敢试共享。建设具备1.5万吨中药材加工能力的中药材加工厂2个,辐射带动周边30余万亩中药材产业发展,助推涪陵成为西部地区黄精、灵芝等名特中药材集散地。市场导向共育。大力发展中药材初精加工,联合太极集团、天同生态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强化灵芝黄精等名特中药材标准化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共研。探索校企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与重庆中医药学院等8所高校加强深度合作,推动林下中药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聚焦文旅赋能。多元化融合。精心设计串联中药材种植基地、李蔚如旧居、周煌墓等点位乡村旅游线路,有序推进“乡村会客厅”建设。特色化培育。依托种植基地打造集中药材种植、中医药文化科普研学、观光旅游及休闲康养为一体的大顺中药材产业示范园,探索“红色研学”成长团、“康养研学”活力团等发展新模式。品牌化打造。连续两年支持企业举办重庆黄精灵芝文化节,擦亮大顺“中药材小镇”名片。上半年累计接待市内外团体116批次、游客1.5万人次,实现农民增收800余万元、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10万元。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