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注入“源头活水” 八方人才助力涪陵发展——高校到涪挂职专家座谈会反响

2025-02-18 08:47:35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何芳

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立区、制造强区”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月12日上午,涪陵区召开高校到涪挂职专家座谈会。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9所高校的挂职专家、科技博士齐聚涪陵,共话发展。

一年来,涪陵区高度重视干部选派历练,搭建校地协同“连心桥”,不断加强人才引进,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持续推动干部人才培养,打造实践与成长“双引擎”,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此次高校到涪挂职专家座谈会的召开再次为来涪人才注入一剂强心针,大家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融入涪陵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涪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送出去 拓宽干部视野

近一年来,涪陵区外派挂职20名干部,其中10名通过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派往浙江,1名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派往四川广安,2名通过中央三部委派往江苏、天津,4名通过“一区两群”派往武隆。身在他乡,这些干部“如饥似渴”取真经,积极学习当地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深入调研当地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结合涪陵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同时,他们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涪陵与对口支援地区在产业协作、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涪陵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路、新动能。

重庆市涪陵区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周畅,挂职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产业升级与品牌建设处副处长。从江城涪陵到诗画浙江,从城区到大城,他颇感忐忑,同时又充满着期待。他说:“如何把沿海的‘活水’引入涪陵的‘梯田’,是我未来一年需要破解的课题。”这些年,浙江走出了令人仰望的创新发展之路——阿里、DS等科技企业从这里崛起,安吉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型成为全国典范,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浙江精神”的支撑。周畅表示:“我给自己定下三条学习路径,一是多看多问,主动参与处室的企业走访,观察他们如何与企业家对话,如何将政策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获得感。二是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左边记浙江可探寻信息,右边写涪陵情况,在对比中寻找转化的突破口。三是突破问题,加快熟悉并探寻浙江的企业问题解决方案和路径,多请教浙江同事,寻找可借鉴的经验。我不仅要学习浙江的‘创新密码’,也要结合涪陵的实际,探寻实际且具体的信息源,为助推涪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航,挂职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服务业处副处长。他说:“此次组织选派我到浙江省挂职锻炼,我深切感受到浙江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解题思路’——谋事格局大、落实节奏快、创新作风实,处处彰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担当。挂职期间我将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深度参与产业规划与政策制定,系统学习服务业顶层设计方法,二是走访特色产业集群,感受‘地瓜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三是解析‘杭州六小龙’等新质生产力案例,领悟营商环境优化的底层逻辑。返岗后,我将用好所学,运用‘亩均论英雄’理念,加速传统产业与数智技术融合发展;借鉴浙江物流枢纽建设经验,推动江东街道水运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融入涪陵产业大局,打造西部水运高地;搭建浙涪协作平台,推动信息融通、经验互鉴。同时,还将以‘走遍千山万水’的韧劲促学习转化,用‘说尽千言万语’的诚意引资源项目,让浙江经验在涪陵结出更多成果。”

重庆市涪陵区商务委商贸流通业发展科科长陶鞍,挂职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他说:“此次挂职学习,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义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其商务工作模式、政策创新、国际视野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对我个人而言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义乌市商务局承担着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义新欧班列’等创新成果享誉全国。我将学习义乌在市场采购贸易、供应链金融创新等领域的政策设计,重点关注其通过汇率避险政策、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风险的举措;调研物流园、义乌国际枢纽港等物流枢纽,熟悉其‘口岸+市场’‘汽车出口集拼模式’等降低物流成本的创新方法。借鉴义乌‘品牌出海’‘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支持涪陵企业通过线上展会、直播带货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推动本地特色产品(如榨菜、中药材)纳入跨境电商供应链。引入义乌‘政策宣讲会+企业服务专班’模式,建立涪陵外贸企业定向帮扶机制。推广义乌‘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轧差结算’‘市场采购贸易联网平台’等金融工具,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同时,建立涪陵版‘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提升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能力。”

请进来 深化校地合作

2月12日,涪陵区召开高校到涪挂职专家座谈会。“请进来”的14名专家教授均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他们将到区经济信息委等11个专业部门挂职历练,他们的擅长领域涵盖机械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工程、市政工程、应用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方面,他们的到来,将为涪陵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请进来”的13名科技博士中,化学专业、材料专业7名,机械专业、冶金专业3名,农学专业、生态学专业2名,管理学1名,他们将全部下派到区内重点企业负责技术攻关,为企业发展助力。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詹振飞,挂职区经济信息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他说:“涪陵是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太极集团和涪陵榨菜,给我们长期在外地学习生活的巴蜀儿女提供了乡愁的解药。同时,涪陵作为重庆和中西部地区领先的工业强区,处处欣欣向荣,正聚力打造‘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我们急切希望能够在涪陵施展所长。实践是最大的课堂,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是最好的老师。接下来,我将在部门领导的具体带领下,尽快转变角色,熟悉份内工作,以一个新兵的姿态,以苦干实干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以专业所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竭尽全力利用我们在国内外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清洁能源与储能、高新技术创投等领域的科技、产业等资源,持续推动国内外科技创新最新成果在涪陵区融合发展。”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正仁,挂职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他说:“涪陵作为重庆的工业重镇,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我相信,未来涪陵必将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极。能够到涪陵区科技局挂职,我深感责任重大。我的研究方向是光场调控、机器视觉、3D光学成像和光电智能感知,与涪陵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高度契合。例如,光场调控和机器视觉技术可用于智能装备领域的高精度检测和自动化生产;3D光学成像技术可助力生物医药领域的医疗器械研发和精准医疗;光电智能感知技术可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环境监测和交通管理。我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这些技术在涪陵的落地应用,助力产业升级。接下来,我将深入调研涪陵区的科技产业现状,摸清他们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痛点,为制定精准的科技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将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之间的纽带作用,推动重庆交通大学的科研资源与涪陵企业的需求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共享。此外,还将积极参与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搭建等工作,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以‘躬身入局、不做看客’的态度,既做科技创新的‘研究员’,更做服务地方的‘实干者’,努力为涪陵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长江师范学院材料学院副教授孙交通,选派任重庆斯托赛克塑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工。他说:“过去两年,涪陵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产业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先后入选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和重庆市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去年涪陵区材料产业产值近1400亿元,继续领跑全市。这些耀眼的成绩让我们每一个扎根涪陵发展的材料人都备受鼓舞。黎书记去年到任不久就组织召开涪陵区‘四链融合’产业科创大会,为在涪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为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合作研发搭建舞台。这次的座谈会,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区委区政府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很受感动,十分愿意为涪陵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此外,我还有一些建议。通过前期与华峰、万凯、建峰、卡涞等企业的接触,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在涪材料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都很成熟,基本不存在多少足以影响生产的技术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或多或少地都有产品或技术升级的愿望,而对于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则往往依赖其在外地总部的研发中心。更多的小型企业则只有技术员,没有研发人员。因此更好地鼓励企业在本地加大研发投入,是提高涪陵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在涪科研人员和企业合作研发,还是科研成果转化,都离不开以企业为主的持续研发投入。”

派下去 赋能涪陵发展

实践出真知。涪陵区常态化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实践锻炼“四个一批”计划,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把干部人才送到发展前沿、攻坚战场、基层一线壮筋骨、长才干。他们有的远赴他乡招商引资,有的迈入田间地头振兴乡村,有的下沉企业助企纾困,在实践中锤炼能力、积累经验,推动解决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助力涪陵高质量发展。

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产业与发展改革部部长、凯高玩具和凯高智造企业服务专员樊伟强说:“企业服务专员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有幸成为一名企业服务专员,服务和见证了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每当企业求助的时候,我会急企业之所急。每当助企纾困的时候,我感觉到莫名的欣慰,每当企业致谢的时候,任重而道远的心情油然而生。未来,我将继续坚持做一名服务企业的‘四心人’。一是坚定信念的‘有心人’,专员服务直接关系营商环境,要时刻牢记专员职责,做到‘服到位、零距离’,当好‘保姆’,服务发展。二是求真务实的‘细心人’,既要身到企业,更要心到企业,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三是迎难而上的‘用心人’,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通过服务的温度,推进的速度,落实的力度,赢得企业的满意度。四是深学细悟的‘虚心人’,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机会,要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涪陵区科协一级主任科员、区政府驻杭州联络处副主任冉明凤说:“自2024年5月派驻涪陵区驻杭州联络处以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富有挑战的工作中。一是坚持常态化学习,提升招商本领。积极向浙江各地及兄弟区县学习先进经验,结合涪陵实际做到因地制宜、为我所用。二是建立‘线索挖掘+项目评估+精准对接’全流程机制,运用链主招商、以商引商、人才引商‘三商联动’模式,有效提升招商精准度与成功率。三是强化跨省跨区协同发展,不断加强浙涪两地战略、政策、功能等的对接与融合。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挖掘有效投资线索137条,推动区领导与企业间互动考察20批次。全年助力全区落地长三角项目16个,填补智能装备、钠离子电池等产业链空白,为涪陵注入新动能。展望未来,我将充分发挥科协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策划开展‘浙渝对话’等交流活动,推动两地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深化浙涪合作为主线,聚焦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等战略领域,持续发挥联络处‘桥头堡’作用,深化‘资本+技术+场景’招商模式,全力构建完善产业链生态。我将始终保持昂扬的奋进姿态,以专业能力和务实作风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生根,为涪陵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涪陵区委党校培训部副主任、蔺市街道龙泉村驻村第一书记宋晓云说:“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驻村一年半。一直以来,我始终坚守初心,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真心为民排忧解难。回顾这段历程,从刚开始连山路都没走过的新手小白到现在对村情民情了如指掌的‘龙泉人’,那些凌晨驱车到隔壁村接精神不正常的五保户、半夜森林防火巡山、步行穿过一座山调解矛盾纠纷、开车载满脱贫户土货重庆涪陵送到凌晨1点等等难忘的场景一幕幕浮现脑海,感慨颇多。蔺市街道龙泉村地势偏远,产业大户难引进;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劳动力不足,要因地制宜助力乡村振兴。接下来,我将一如既往地用心用情和村支两委一起接续推动为酒厂供应糯稻谷、种植‘高山白萝卜’以及农村土特产直播等计划,让全村老百姓增收致富有期待。”

涪陵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大队长、青羊镇群英村驻村第一书记殷红春说:“驻村以来,我一直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百姓放在心上、把工作落到实处。帮助村两委理清了思路,规划产业发展,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有效防止了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用真心换真情,得到了村民一致好评。接下来,我将帮助村两委规划5年发展计划,并制定措施,确保有效落实。发展村集体产业,以合作社为基础,进行土地流转,将闲置土地全部利用起来,采取大棚育秧,进行机耕﹑机种﹑机收,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效率。进一步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通过每月的红白榜公示,激发村民养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积极开展走访,对大病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其他存在风险的村民及时开展风险研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返贫致贫。扎实开展政策宣传,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达到每一个村民。”

记者 谭艳华 刘雷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请输入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