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紧盯“问水” 依法“治水”
2020-11-18 10:03:07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胡力文责任编辑:{editor}
治理后的张家嘴水库见习记者 程淇 摄
近年来,涪陵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治水”要求,从积极推进“河长制”到开展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再到开展水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评议,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紧盯“问水”、依法“治水”,为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各级人大代表“问水”在“一线”,履职在“一线”,争当“治水”的监督者、守护者和宣传者,为保“一方水土”尽心尽责,积极贡献人大力量。
“问水”在“一线”
臭水沟变清水渠
11月16日,刘福贵像往常一样,顺着陈家沟来到涪陵区江北街道高家村段查看水污染防治工作。刘福贵沿着河道,重点查看水面上是否有枯枝落叶、岸边是否有生活垃圾,他还不时地用手捧起河水,仔细观察水质,闻一闻水有无异味。
刘福贵是江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区人大代表,也是陈家沟的“河长”。自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河长制”工作以来,作为区人大代表,刘福贵主动当起了陈家沟的“河长”,巡河也成了他的日常。
陈家沟属于杨柳溪的支流,曾经是一条臭名昭著的水沟。
“以前因为流域榨菜厂不达标排放废水、养殖户不规范排污和村民保护环境的理念不强,导致杨柳溪流域的水质很差,水体呈现黑色,还常常带有恶臭。”说到以前的水质,当地农民用“稠得像稀饭”来形容。
“周边居民意见很大,江北街道人大工委在了解情况和民意后,在2016年涪陵区人代会期间由辖区代表提出治理的代表建议,被区人大列为当年重点督办建议进行督办。”刘福贵介绍。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为治理杨柳溪水污染问题,江北街道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流域清淤、河体建设、垃圾设施放置、巡河护河费用和流域企业关停补偿等。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对杨柳溪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治理。
经过涪陵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检测,杨柳溪流域的水质已从过去的劣污类水质变成现在的达到国家III类水标准。曾经的垃圾河、黑臭河,变得洁净起来,河净、水清、鱼欢成为常态。
“治理过后水质好多了,以前隔着几百米都能闻到溪水的臭味,我家就在离河沟200米的地方,夏天家里苍蝇蚊子都特别多。现在好了,臭水沟变成清水河,水清了,不臭了,现在还有人在河边钓鱼呢。”高家村7组村民晏一昌笑盈盈地说。
晏一昌还告诉记者,以前水质不好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人大代表过来巡查,有时候是几个人,有时候是一群人,他们走之后没过多久,就有工作人员过来指着河水说着什么,还在本子上写写画画。通过人大代表巡河找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陈家沟的水质得到根本改善。
履职在“一线”
让居民喝上放心水
位于义和镇石堡村的张家嘴水库,曾是该镇镇安社区和石岭社区近万居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早前张家嘴水库由当地村民承包养鱼,加上石堡村村民生活排污的影响,水库水体呈黄色,水质污染严重,镇安社区和石岭社区居民的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民生无小事。为了让镇安社区和石岭社区居民喝上“放心水”,区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通过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等,深入基层,准确掌握张家嘴水库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调研和监督方式,督促当地政府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义和镇基于石堡村日常生活、农耕用水的需求与镇安社区和石岭社区居民饮用水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采取系列措施进行整治。
“镇政府成立了张家嘴水源保护项目,通过水源治理、生态复创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义和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忠逸说,“但是考虑到村民日常生活和农耕需求,最终决定选择更换水源,将水磨滩水库水源引入镇安村和石岭村作为日常饮用水。由荔枝水厂管理的水磨滩水源,有专业的水源管理队伍和技术,水质更好也更安全。”
在多方努力下,2018年12月,镇安社区和石岭社区居民终于喝上了“放心水”。在镇安社区居民熊英家里,记者看到,一打开她家的水龙头,一股清澈的自来水流出。“以前我们打开水龙头,水都是黄的。水要放水缸沉积一段时间才能喝。现在水干净了,再也不用放水缸,一打开就能喝。”熊英说。
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发动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代表优势和作用,全面深入基层一线、加强监督,“盯”进展,“盯”成效,人大代表“问水”和相关部门“治水”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强化跟踪监督,确保水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对区政府答复承诺整改的问题将一跟到底,积极推动涪陵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在涪陵大地上。
记者 杨莉菊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