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悦读会》|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2023-05-22 21:30:00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李哲元责任编辑:
嗅书香、品经典
这里是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江城悦读会》
今天是《江城悦读会》第265期节目
(该音频大约需要7分钟,请君侧耳听)
作者|刘瑜
朗读|杨青青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刚来美国时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健身房,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儿,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正如有人所言:“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会有高原反应。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先锋性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 "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简直就是我的亲哥。
因为这幸运,我原谅上帝给我的一切挫折、孤单,原谅他给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经质,原谅他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让那么多烂书卖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谅他让我长到105斤,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关了电话,关了微信,独处一室,看书,煮茶,听雨,听风,听时间从耳边呼啸而过,无关乎任何的“圈子”。让心灵放松,让时光静止,让脚步放慢,哪怕为了一片落叶,为了一帘烟雨,亦可为心灵的花园修枝剪叶,如此甚好。
嗅书香,品经典,这里是《江城悦读会》,感谢各位今夜的陪伴,祝您晚安,好梦。
刘瑜,女, 博士,1975年12月生,祖籍江西省鄱阳县 ,学者,作家,诗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专栏作者。作品:《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
杨青青: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送你一颗子弹》,作者刘瑜,本书举重若轻地重新审视了生活的诸多层面。作者通过独有的敏感知觉和细腻笔触,把日常生活陌生化,打开了一些列我们习而不察的维度。这些维度在我们熟知的知识体系中分属不同的范畴,但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既远且近的互文效应。
朗读 杨青青
图片 网络
编辑 李哲元
责编 杨青青
终审 代川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