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悦读会》|人间的滋味,都藏在菜市场里
2023-08-28 21:30:00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李哲元责任编辑:
嗅书香,品经典
这里是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江城悦读会》
今天是《江城悦读会》第278期节目
(该音频时长约6分钟,请君侧耳听)
嗅书香,品经典,欢迎来到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江城悦读会》,大家好,我是哲元。有人说:“汪曾祺可能是文坛里最懂‘吃’的人。”《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有读者说,肚子饿的时候,不敢读汪老的文章,因为他在作品中总是尽现各式各样的美食:昆明的米线、高邮的鸭蛋、北京的酱菜……而汪老,不仅会吃,还会做,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篇文章,感受他笔下的关于做饭的乐趣。
作者|汪曾祺
朗读|李哲元
对于每一个喜欢下厨房的人来说,做菜的乐趣是相同的,而做菜的乐趣第一是就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
每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着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闻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想炒一盘雪里蕻冬笋,菜市场冬笋卖完了,却有新到的荷兰豌豆,只需临时“改戏”。
到菜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也不练,只练“买菜功”。再说,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工作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美籍华人女作者聂华苓和她的丈夫保罗·安格尔来北京,指名要在我家吃一顿饭,由我亲自做,说是这样别致一点。我给做了几道菜,其中有一道煮干丝,这是淮扬菜。华苓是湖北人,年轻时是吃过的,但在美国不易吃到。她吃得非常惬意,连最后剩的一点汤都端起碗来喝掉了。不是这道菜如何稀罕,我只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国乡情。
台湾女作家陈怡真(我在美国认识她),到北京来,指名要我给她做一回饭。我给她做了几个菜。一个是干贝烧小萝卜。我知道台湾没有“杨花萝卜”(只有白萝卜)。那几天正是北京小萝卜长得最足最嫩的时候。这个菜连我自己吃了都很惊诧:味道鲜甜如此!
做菜待客,须看对象,各随其情,顺应内心。做人又何尝不是呢?
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干代)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油酱醋,推倒拌匀。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头”。这道菜成了我家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
有一道菜,敢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一个菜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生活的滋味亦是如此。万事用心,把热腾腾的细碎一一沉淀,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
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而做饭这件事,无疑是最让人心动和温暖的。每天花一点点时间,为自己或者家人准备一顿或简单或繁复的餐饭,或许能给繁忙的生活增添一点温暖。毕竟,食物的温度,也是你对生活的态度。今日起,愿你被温柔相待,如米饭裹着蛋,蔬菜伴着汤。
嗅书香,品经典,这里是《江城悦读会》,感谢您今晚的陪伴,祝您晚安,好梦!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李哲元,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江城悦读会》主播
《人间有味》是汪曾祺写美食与爱的经典散文集,在他的文字里,生活是有滋有味的。在他的笔下,简单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都洋溢着情趣。汪曾祺先生说自己是很爱逛菜市场的。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朗读 李哲元
编辑 李哲元
责编 杨青青
终审 郭金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