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悦读会》|秋雨
2023-09-18 21:30:00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李哲元责任编辑:
嗅书香,品经典
这里是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江城悦读会》
今天是《江城悦读会》第281期节目
(该音频约4分钟,请君侧耳听)
各位晚上好,欢迎如约来到《江城悦读会》。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我们又告别酷暑的盛夏,迎来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雨,淅淅沥沥的,不似春雨的温润,也不像夏雨的轰轰烈烈,却也别具一番风味。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张爱玲笔下的《秋雨》。
秋 雨
作者|张爱玲
朗读|程苑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
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她一生自始至终都在追求完美,追求极致,她的作品古旧的精致情调和现代的孤独荒凉体验混合交融,有一种挽歌般的悲凉美感。《秋雨》是张爱玲15岁时所作,在一个忧郁的雨天,创作出如此忧郁的情调。读《秋雨》,让人仿佛回到上世纪二十年前的老上海,在黄浦江边倾听一个忧郁的小女孩的喃喃心声。
嗅书香,品经典,这里是《江城悦读会》,感谢各位今夜的陪伴,祝您晚安,好梦。
作 者 简 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
主 播 简 介
程苑,《江城悦读会》主播
主播语录:在浮躁的生活中坚持阅读,让生活有温度,让生命有深度。
好 书 推 荐
《张爱玲传》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手法、详实的资料,还原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世间奇女子的精彩生活,生动展现了她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让你邂逅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朗读 程苑
编辑 李哲元
责编 杨青青
终审 郭金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