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淬陶魂——一位退伍女兵的非遗传承之路

2025-04-11 10:00:24来源: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唐霞

何明兰在制作陶器

在涪陵区清溪镇双龙村,一座不起眼的土陶作坊内,窑火终年不熄。48岁的何明兰俯身转动陶轮,指尖在湿润的泥坯上勾勒出流畅的弧线,1200℃的窑火在她身后跃动,将发丝镀上金边。这个曾用双手托起战友生命的退伍卫生兵,如今正以同样的专注,守护着巴渝土陶六百年的窑火。

22年如一日,何明兰以窑火淬炼匠心,让千年土陶焕发时代生机,入选2025年第一季度“涪陵好人”。

从戈壁滩到龙窑

1998年深秋,退伍女兵何明兰背着行囊站在重庆街头。三年戈壁滩卫生兵淬炼的包扎伤口毫米级精准本领,成为化解人生迷茫的武器。开餐馆、跑推销、当学徒,2003年,她选择了和丈夫黄进洪一起做土窑陶器。

彼时的土陶作坊正深陷泥淖:设备老化、产品滞销。何明兰却从跳动的窑火中看见了使命:“陶泥要经三次揉捏排除气泡,人生何尝不需要彻底的重塑?”

在破碎与重塑中“新生”

婚后的生活如同未上釉的粗陶坯:漏雨的土房、置换口粮的陶罐。最艰难时,何明兰把在卫生连练就的战场急救本领转化为制陶的精准——将60斤陶器分解成受力均匀的挑担方式,把《中国陶瓷史》拆解成可量化执行的生产手册。当传统匠人还在依赖经验时,这位“女兵”已建立起自己的“陶艺作战图”:偷师学艺、逆向拆解、专业进修……五年便完成了从“陶艺小白”到“全能匠人”的蜕变。

2015年的技术革新如同窑变般惊心动魄。面对机械化浪潮,何明兰抵押掉价值23万元的婚前房产引入气窑设备。“传统不是重复,而是带着记忆创新。”她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这句批注时,正为第347次烧制试验调整参数。五年,上千组数据凝练出的98%成品率,让巴渝土陶首次突破“榨菜坛子”的实用边界,诞生出被顶级美院收藏的艺术品。

让非遗成为流动的火焰

如今的双龙村6组土陶作坊,既是重庆市非遗保护单位,也是3000余名学子的第二课堂。何明兰的教学笔记里记录着特殊教案:让孩子们用陶泥捏制抗疫英雄、航天模型,让传统技艺成为表达时代的语言。

“每代人都该往窑里添把新柴!”夕阳下,何明兰擦拭着新烧制的“北斗七星”茶具,釉面流转着戈壁星空般的幽蓝。从卫生兵到手艺人,她完成了最壮阔的“战场转移”——让沉寂的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新呼吸。窑火映照的展柜里,军功章与非遗证书并肩而立,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革新的传奇故事!

文/记者 夏林 刘洋 图/记者 夏林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请输入手机号码